翻译家 | 翻译界大神列传之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1941年,美国著名空军上校陈纳德率领美空军第一大队来援助中国抗日,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装逼的提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然而国内的翻译官还不知如何准确的翻译成英文,一时间乱了方寸。

陈纳德将军当时的表情如下:

就在我方代表想办法如何缓解尴尬的时候,一名美男子站起来淡定地对陈纳德将军说道: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

我擦嘞?美国人当时就齐刷刷茅塞顿开的表情了有木有!

而站出来翻译的那个年轻人正是自称比杨振宁强那么一点点的译界狂人:许渊冲

01 崭露头角

1921年4月18日,一道佛光乍现后,许渊冲出生在了南昌一个颇有文化气息的家庭里。

母亲书画方面造诣很高,其表叔熊式一则是一名知名的翻译官,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

家里都是文化人,许渊冲抗拒不了的也就成了文艺青年,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的话,那我就打个比方,就好比,家里祖传都是养猪的,那么家里都是社会人一样。

来自表叔熊式一的影响,让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因为英文很酷,也可以通过英文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上中学开始,许渊冲的英语就一直出类拔萃,平时阅读一些英文读物也不成问题(在我们刚认识李磊和韩梅梅的时候人家已经可以读小说了),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懂一些抗战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西南联大在当时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当时的西南联大人才辈出,学风民主,在这样的环境下,许渊冲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别丢掉》。

这首诗原作者是让渣男徐志摩离婚的当代才女林徽因,许渊冲翻译完成后发表在了《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作品。2017年2月,央视节目《朗读者》上面,许老在电视机前又一次朗读这首诗。面对电视机前的热心观众,许老含着泪告诉大家当初为啥有冲动要翻译这个作品:

“因为喜欢一位女同学,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我写信给她,但不知道她已经有人了....”

02 坎坷命运

1948年,许渊冲去了法国,在巴黎大学进修。

这是人生的新阶段。

因为许渊冲出色的语言天赋,到了法国之后像开了挂,很短时间就掌握了法语,这时候的许渊冲像一块海绵宝宝一样深入的吸收学习法国历史人文,期间也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深入的探讨。

有一次,许渊冲和法国留学生组团去罗马游历,并有幸见到了教皇,团队需要选一个代表站出来和教皇沟通,许渊冲又站了出来,这时候大家惊呼:你小子怎么连意大利语也会!

通过国外的游学经验,加上自己对法国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在三年后的1951年,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许渊冲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并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回到了刚从战乱中走出准备重建的祖国,然而,直爽的性格,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给自己带来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刚回国没两年,“三反”运动中被批成“个人英雄主义”,先后做了7次检讨;

后来的“肃反”,因为他之前帮美国人将军陈纳德做过翻译(就是开始讲的那一段1941年的历史),被批成国民党特务,幸好软禁半年之后从轻处理;

1958年的大跃进,37岁的许渊冲因为主张学习外语要“少儿精”,被认为反对当时“多快好省”的总路线,又被批犯了右倾;

十年动乱,许渊冲因为抗战的时候给美军当过翻译,还被说成帮美国人往日本扔原子弹...

不过即便是如此,许渊冲还是在1971年的时候,完成了《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本的翻译,并于1978年成功出版。

03 “诗译英法唯一人”

80年代,许渊冲开始更多的尝试把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元曲翻译成英法韵文。

“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

可许老就是不服这个难。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诗词在吟诵的时候是很美的,那么翻译成外文也一定要做到这种感觉,所以许渊冲提出了一个“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和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

我觉得,不只是翻译诗歌,许老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所有译者作为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