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枪的合众国》一书中,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围绕着著名的温彻斯特家族,讲述了自十九世纪以来的美国枪文化生成史。在枪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商业逻辑占据了推手的位置。精明的商人掌握了工业时代的商业逻辑,用销售手段制造了对枪支的大量需求,让美国人觉得自己“需要枪、渴望枪、理应拥有枪”。
枪支生意永远滴着鲜血。随着温彻斯特公司的盈利,它的代价也显而易见:造就了一个枪支泛滥的社会。这家枪支巨头的继承人始终承受着道德上的折磨,甚至为了那些死于自己卖出的枪下的亡魂改造了神秘屋,以求得暂时的平静。枪支背后从来都不只是宪法、权利、自由,还牵涉着商业、金钱与伦理,而后者正是本书探讨的重点。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此书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与你一同认识枪的合众国里的枪支神话。
(节选)
文 | [美]帕梅拉·哈格
译 | 李小龙
美国枪支文化的历史来自传说和大众记忆,如果未经删减,大概是这样的:美国生来就是枪支文化社会。美国人民与枪支有着独特、持久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独立战争时期由民兵开创,自此之后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有人赞美,有人谴责;然而,无论是赞美还是谴责,都属于正常现象。枪支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民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销路很广。宪法《第二修正案》贯穿现行枪支政策的始终,具有历史性意义,保证了枪支的独特地位。枪控思潮是近来才兴起的。
平头百姓与个体公民构成美国枪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些人里面,有些持枪变成英雄,比如边疆开拓者、只身在荒野长途跋涉的丹尼尔·布恩、爱国民兵;有些则沦落为恶棍,比如罪行累累的凶犯、逍遥法外的歹徒。枪支的传奇主要形成于19世纪初暴力横行的西部边疆地区,这种传奇关乎个人权利:它保护个人权利不受政府侵犯,保障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
与铁铲别针无异
最有影响力的陈词滥调应该是枪支例外论(gun exceptionalism)。无论是枪支论辩的哪一方,许多人都认为美国与枪支有独特的关系,不管这种独特的关系应该得到赞美还是遭到谴责,它都是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人一直喜爱枪支,或者说,“枪支是美国人身份的一种象征”。美国之所以形成枪支文化,并不是因为枪支是美国人固有属性的象征,也不是因为它是美国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事实恰恰相反。从商业贸易的角度来看,枪支是非例外主义的产物。
在枪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商业逻辑占据了推手的位置。
在枪支制造的初期,政府认为枪支是用于战争和国防的特殊武器,它的有效生产有利于发展保障性合同和市场,吸引外界慷慨投资,增加保护性关税收入,促进国家兵工厂与新生私人企业间自由的创新互动。后来在一段关键时期,枪支不断扩散,又经过许多年之后,枪支才像带扣和别针一样成为普通的商贸产品。枪支就像铁铲一样,人们不会因为使用它而遭受良心的谴责,也没有专门针对枪支的规章条款、禁令、价值观念,枪支生产和销售都不带任何神秘色彩。事实上,在1898年总统武器禁令权正式生效之前,没有针对国际枪支贸易的特别规定。
比较讽刺的是,如果我们在枪支贸易的早期就将枪支定性为特殊商品,美国有可能不会形成枪支文化。那样,我们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监管力量可能会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早早地限制或规定枪支生产和销售。美国的枪支文化是以商业活动为原型形成的,因此它被贴上了历史学家约翰·布卢姆(John Blum)所说的“商业与道德无关论”的标签,这一标签或许无法消除。今天,虽然美国约有3亿支枪在流通,但是美国枪支文化的出现毫无征兆。
美国枪支文化深深地刻上了枪支产业资本家的烙印,是他们个人品格和雄心壮志的反映,但是并没有受到外交官、政客、将军和政要的影响。宪法《第二修正案》并没有设计、发明枪支,没有给枪支提供专利,没有大规模生产枪支,没有替枪支搞宣传、做营销,也没有销售和分配枪支,而如今的枪支政策都是关于《第二修正案》的辩论。事实上,做出这一系列行为的真正主体是枪支产业,而枪支政策中涉及枪支产业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正是在商业与道德无关论和非例外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温彻斯特将企业命运和财富都押在性能更高的改良型步枪身上。温彻斯特虽然这么做,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枪匠或枪支爱好者,而只是一个19世纪的资本家。后来有人回忆,温彻斯特自己从来没有私人枪支,从来不在家里展示枪支,靠枪支成家立业和发家致富的他也从来没有开过枪。起初,他只是男式衬衫加工商。如果说他和某类人相似,那一定是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先锋阶层,他们轻视艰难晦涩的学问,但是可以借助企业、机械和科技的力量掌控世界;他们可以将世界击得粉碎,然后重新设计重新组装,使之变成能获取更大利益的模式。奥利弗·温彻斯特对工业生产的技能痴迷不已,但是对产业目标并不关心。因此,他做起了枪支生意,就像同行转行做束腹带或锤子一样。
还是枪支需要消费者?
美国枪支文化中的第二大陈词滥调,正如社会学家詹姆斯·怀特(JamesWright)所言,是认为“有需求才有供给”。有些人相信,在一个充满愿意挑拨是非的持枪者的国度,枪支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正是因为前期需求的客观存在,才有了后期的枪支生产。然而,枪支产业分类账簿上记录的内容则迥然不同。从分类账簿上我们可以看出,枪支市场上的创造与发现、发明与再发明是枪支生产资本家工作中的“有形之手”,它们是循环往复的活动,是枪支交易的基础。
大多数人都以为枪支只是“出售自己”,以为枪支产业靠的是原始需求驱动,这种需求不受产品促销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而企业数据表明,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永远都会存在,这是事实。然而,枪支产业需要通过大批量销售来支撑大规模生产,而这种大批量销售往往能起到作用,这也是事实。另外,随着枪支产业发展壮大,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大批量销售都会不断发挥作用。
枪支市场之所以会得到开辟和发展,并不是因为有穷凶极恶的枪支产业资本家的存在。一代人之后,有些积极提倡削减武器装备的人将这些资本家称为“死亡贩子”,只知道经营“死亡公司”的生意。其实不然,资本家与上述形象甚至完全相反:他们只是商人。
如果枪支制造商无法在国内开辟足够的市场,或者无法与美国军队签订枪支销售协议,他们就会扩大视野,在海外寻找市场和客户。美国四大枪支制造商在19世纪中期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总的来说,枪支文化具有美国特色,这种特色是在独立战争时的前线阵地形成的。今天,美国枪控支持者对西欧羡慕有加,因为西欧自杀率低,枪支暴力事件少;无独有偶,欧洲人也对美国人的枪支“情结”感到困惑。19世纪初,有些国家拿美国生产的枪支做生意,如今这些国家却在谴责美国的枪支文化。美国批量生产的枪支能在欧洲找到市场,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自古好战,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政权和政府野心勃勃。
实用性弱化,枪成了情感依托
21世纪的枪支政策里还有一个陈词滥调,就是认为美国人对枪支的喜爱之情是永恒的,或者至少美国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喜欢枪支。可以肯定,有了枪支就有了枪支方面的专家;纵古观今,无论书中记载,还是口头相传,总是能找到证据证明人们对枪支怀有各种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喜爱,也可能是厌恶。从温彻斯特公司早期的广告可以看出,那时枪支和耕犁一样,是日常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带有文化因素的东西,也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随着枪支实用性减弱,枪支逐渐成为带有情感价值的东西。
到了20世纪初,枪支产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此时,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西方的武力征服也结束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枪支销售量会随之减少。然而,在1890年至1914年间,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依然生意兴隆。随着枪支实用性减弱,枪支逐渐成为带有情感价值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必然结果。
为什么美国人喜爱枪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一旦生产、销售枪支的商家隐藏了枪支的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我们只能这么做。这样,曾经需要的东西只能变成如今珍爱的东西。这表明,人们对于枪支的情感和政治依托,或许只是我们站在20世纪回首19世纪时产生的一种后视现象。
有些人根本不需要枪支,对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的产品不感兴趣,该公司依然通过内部公告的形式,指导销售人员如何争取这些客户。到了今天,一些商家仍然看好温彻斯特公司主管的这种做法。这再一次说明,在当今全新的消费文化中,枪支并不是商业趋势的例外,不管商业活动的产品是肥皂还是步枪。温彻斯特公司将现代美国枪支推向看似完全相反的两极:一极是奢侈品,就像“帕卡德汽车、高尔夫球具、钻石”这类非生活必需但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另一极是自然或本能需要的东西,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所有“真男人”都想拥有这种东西。无论是哪一极,枪支都是令人渴望的东西,而顾客想买枪支,主要是出于商家的引诱。比如,温彻斯特公司会给经销商发布销售公告,希望他们模仿卖酒的商家。销售公告上说:“卖酒的人为了让生意一直做下去,会 ‘教育’青年人应该饮酒。虽然他们的做法很不道德,但是生意做得很好。”
随着20世纪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枪支产业的目标客户逐渐由“普通枪支用户”转变为“枪迷”。“枪迷”有强烈的恋枪情结,他们会出现在枪支制造企业的通讯录和枪支杂志的封面上。由此,最初需要枪支但不是特别想要枪支的人,最终变成了想要枪支但不是特别需要枪支的人。
浮夸的营销与牛仔的误会
显然,枪支产业遵循成功的广告营销规则,没有将销售努力建立在泡沫上。相反,它依靠大众媒体,为枪界传奇人物做宣传,使其形象迅速扩散。1867年《哈泼斯》杂志(Harper's)上刊登了关于“狂野比尔”希科克(Wild Bill Hickok)的故事,不过这一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这位枪界传奇及同行的身份,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起初的虚构人物变成真实人物,最后又变成不切实际的历史人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故事被写成西部传奇小说,改编成电影,写进真实的历史故事。“征服西部之枪”是所有美国枪手的传奇写照,无论什么年代,塑造什么角色,它都在始终如一地夸大美国枪支暴力的数量和性质。从数量上看,我们的祖先并不像20世纪的电影和西部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动不动就开枪。从性质上看,传说中和枪支联系在一起的是荣耀而不是沉醉,是正义而不是冲动,是凶杀而不是自杀,虽然几十年以来大部分自杀者都是用枪结束生命。
个人主义的象征?恐怖事件的罪魁?关于枪的讨论从未停歇。
最重要的是,“征服西部之枪”几乎成为宣扬美国个人主义的工具。枪支产业第一次实现了零部件替换,完善了机器生产。虽然是大批量生产,但是其产品间的误差值不会超过1/1,000英寸。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产业创造了20世纪美国个人主义最持久的象征,实在有点儿自相矛盾。
同样自相矛盾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枪支持有者只是个人,如牛仔、民兵、拓荒者、不法分子和叛徒等。关于美国枪史,有一个方面一直为人所忽视,那就是枪支、战争与枪支贸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变幻无常,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冲突不断,但是一直影响深远。事实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无论是温彻斯特和柯尔特这样的轻武器制造商,还是其他枪支产业的巨头,都开始加大枪支生产,做起了军工生意。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枪支贸易就展现出军事权力机构与武器制造商结合的趋势,几十年以后,艾森豪威尔总统才提出“军工复合体”这一概念。后来政府发现,要满足战时武器需求,还得依靠温彻斯特、雷明顿这样的私人武器制造商。
现代枪支本是19世纪机械生产的产品,却不幸成为20世纪政治生活的产物。美国枪支暴力的悲剧起源于世俗的枪支贸易。有一点人们已经忘记,却是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促进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是不受道德原则支配的商业贸易,而非“死亡贩子”(军火商)的罪恶意图或枪手的西部探险。当今美国枪支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对广大新型市场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市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非同寻常。即使如此,枪支政策依然专注于解读枪支的奥秘。一提到美国枪支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第二修正案》、民兵、狂野西部枪手、牛仔、边疆地区、个人主义、黑帮团伙、暴力犯罪、电子游戏、男子气概和好莱坞。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被归结为美国枪支文化的来源,殊不知这种文化只是商业贸易的产物,以前是,现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