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我如何凭借英语就在北京买了房

中国这么大,外语好的人其实有很多。但是如何将其变成一门谋生手段,拥有比上班更高的收入?
——题记

01

到今年年初,我硕士毕业五年了。回顾这些年的职业生涯,从自由职业、进国企、跳槽去私企、辞职、回归自由职业到创业,我这个不喜欢体制的人终于实现了不上班的梦想。

按照父母的规划,我原本应该过着另一种人生:进体制,熬年头,早早相亲结婚,或许现在30岁了依然过着工资还不够自己花的生活。但我庆幸自己跳了出来,虽然跟很多牛人相比我的收入和成绩都不算什么,但我终于实现了当年的梦想:做了同声传译,翻译出版了八本书,并且有了自己的翻译工作室,过上了“不上班”的生活。

回顾这五年的职业生涯,我只觉得自己出来得太晚了。虽然家人、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担心过不上班是否能有足够的钱在北京生活,但事实最终证明:只要掌握一门过硬的技能,这个时代足以让你生活得更好。我的人生就是因为英语好而改变的。因为英语好,我高中转学到外国语学校,获得了保送北外的机会,又到英国深造,实现了翻译梦想。

中国这么大,英语好的人其实有很多,有不少人的英语都比我好。但是如何把英语变成一门职业,甚至“躺着也赚钱”?

02

我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曾有过“不想上班”的想法。这种想法从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就产生了。那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我作为北外保加利亚语专业的学生,被选派到奥运村当志愿者,岗位是级别很高的NOC(国家奥委会)助理,负责为保加利亚代表团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翻译与接待服务。

志愿者的工作虽然有十分忙碌需要早出晚归的时候,但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处于待命状态,类似一种熬时间的“干耗”。这种状态就类似于很多国企。即便是再光荣的工作,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做一颗螺丝钉我也会厌倦的。

因此从那时起,我更坚定了要读研的信念,并且依稀有个想法:等到30岁的时候就自主创业,不再过按部就班的生活。

刚进北外就知道了本科专业就业的选择面比较窄,好在我的英语一直没有丢,大一就以600多分的成绩分别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四又过了英语专八,申请到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口笔译硕士项目。这期间我的英语基本上是自学的,也参加了一些口笔译培训,找到了自信,并坚定了将来要从事翻译行业的想法。

对于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如何自学才能接近英语专业的水平呢?这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在思考的。我每个周末都去北外英语角(后来又去过人大的),找里面英语最好的人对话,并且经常把人群中的老外也吸引过来和我聊天。我参加了北外的英语主持人比赛、英语配音大赛,虽然止于复赛没有进决赛,但也认识了不少英语系的高材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指点和深厚的友谊。

从大二我就开始了翻译实践,从中英交传和保加利亚语诗歌翻译开始,投稿给《译林》(文摘版)的两篇诗歌翻译还真的发表了。大三那年我在保加利亚做交换学生,借机旁听了索菲亚大学的英语课程,背诵了《新概念英语》第四册,阅读了不少英文原著,回国后又把英语专业同学的精读课本借来通读了一遍。

去英国留学之后,我在学习之余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去看展览、戏剧,听讲座,还参加了学校的创意写作小组——在这些活动中,我经常是唯一的中国人。

我利用假期游览了数十个英国城市和七八个欧洲国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因为没有什么比独自旅行更能练口语了——你得和各国人讲英语,否则就无法沟通。那时我也会说保加利亚语和一点西班牙语,能听懂一点俄语和日语,但根本没有达到无障碍交流的水平。还有很多时候你根本无法判断周围的人在说什么。我经常发现自己在廉价航空或者欧洲之星上被好多种“鸟语”包围,而我是唯一一张亚洲面孔。

2012年,我从英国留学归来,想到北京找个工作。没过几个月,自信满满的我就被现实接二连三地打击——北京从来不缺人才,更不缺海龟,冬天毕业的我还错过了很多大企业的校招,社招又偏向于有工作经验的。本科不是英语专业仿佛成了我的“原罪”,接连因此被好几个符合条件的岗位刷掉。我愈发体会到北京仍旧是一个官僚气息很重的城市,而没有背景又“血统不纯”的我显得格外渺小。

那时候我还想等等,想着哪怕做一段自由职业也无妨。反正我做一场同传也够花一个月了。可惜冬天是会议淡季,我又是初出茅庐,做了第一场会之后很久没有第二场会,第二年春天就在父母的逼迫之下进了一家国企,工资到手刚够交房租,而且工作与外语和翻译无关,让我很害怕所学专业就此荒废。好在公司偶尔会有一些外宾来访,我便主动请缨,给自己争取“露一手”的机会,参与商务会谈和讲座的口译,也帮公司翻译了一些技术手册与合同。

我还利用闲暇时间译了五本书,做了些翻译兼职,两年后跳槽到私企当英文编辑,收入也随之翻倍。工作之余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翻译,同传、交传、笔译、字幕翻译,从文学翻译到石油、机械,挑战了各种不可能的任务。

直到最后一次辞职,我都没有学会中国职场的生存之道。虽然领导对我很照顾,但太多琐碎的机械重复劳动让我形成了久坐的生活方式,不仅日益精神苦闷,还饱受颈椎病的折磨。

值得欣慰的是,我在翻译上的成绩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个月的兼职收入超过了工资。

三年半的全职工作生涯,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两件事,第一是我讨厌体制,只想把翻译作为终身事业,第二是如果继续当编辑,如果不在互联网行业当上总监,想拿到每个月两万块钱的工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想跳槽去做全职口译的计划又因为成了29岁的“大龄未婚女青年”而受到多家公司HR的质疑。

03

既然无路可走,那就另辟蹊径吧!裸辞之后,我就立刻开始筹备自己的翻译工作室。幸运的是,因为毕业这些年都没有放弃翻译事业,我很快就接到了大单(到辞职的时候,我已经积累了九年的翻译经验和一定的口碑)。辞职前后那半年,我们给两部大片翻译了剧本,在业界也慢慢积累了一定的声誉。

有意思的是,我有两次都遇到有两位朋友同时给需求方推荐我的情况,一次是《轻舔丝绒》这本书,一次是《流浪地球》的剧本翻译。《轻舔丝绒》一开始我以为是老同学推荐的我,后来得知著名译者邓嘉宛前辈也推荐了我,真的是受宠若惊啊(我和她只在微博认识)!

前几年出于兴趣翻译的小说虽然没赚到什么钱(甚至有的因为尺度问题都不能在大陆上架),却为我增加了可信度,让不少人来找我做商业翻译,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自己出来做事,前辈和朋友的提携真的是非常重要,翻译圈不能说是个封闭的圈子,因为这个年代获取资讯已经很容易了,但翻译圈很看重口碑。这也让我力求尽善尽美,不辜负别人的期待。毕竟,保持稳定的质量,才是做翻译的长久之道。我到现在接笔译单还坚持着三审三校的原则,还经常请英语母语译者/外国专家来审稿,这也是当编辑留下的习惯。

辞职第二个月,我的收入就达到了全职工作时的两倍,更是我刚毕业时的十倍。我已经不敢想象当年的我是如何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在北京生存下来的了。那些忙里偷闲做兼职,节假日都在译书的日子,那些不能实现梦想的痛苦和压抑都已经成为过去,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专注于翻译事业了!

创业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我有一群支持我的伙伴。经营商业翻译主要是两大挑战,第一是有没有靠谱客户,第二是有没有靠谱的译员。有了口碑,名声就会越传越远,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信任你。我的团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译者,也有好几位同行想要与我合作开公司。

在专注于事业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他更成了我的左膀右臂。有了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我如虎添翼,团队的翻译质量更高了。

现在回想过去,为什么刚毕业时我需要去上班,毕业三年多才能实现不上班的理想?其实也有很多高翻的同学,毕业了就直接做自由翻译,坚持两年就在市场站稳脚跟了。

这原因之一是我本科毕业转了专业,读研究生在纽卡斯尔,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原因之二是我当时的人脉还不够广。工作三四年之后,曾经的同学、校友在自己的公司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我们也有了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当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经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专注商业翻译一年多,曾经共事过的同行大都成了合作伙伴,我也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大的鼓舞。拼搏、毅力、敬业精神、灵活的头脑、过硬的技能、广阔的视野、敢闯敢干的劲头,这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也是翻译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自由翻译月入过万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能做会议口译,便可以比上班族更快实现30-50万的年薪,而且是税后年薪,这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充满着诱惑力。学好一门外语,找到正确的方向,足以让你在北上广存活下来。

不上班的生活给了我极大的自由,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让我在物质上更自由了,更多的是内心的自由,仿佛跌跌撞撞了那么多年,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虽然很多人担心翻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会外语的人多了,外语专业的学生越来越没有优势了,但我深知,越做到顶端,就越难以取代。我已经用我的亲身经历证明,凭借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门户。

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并不需要一味磨平棱角去适应社会。把外语学好,一样可以扬长避短,你看我不就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