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这片奥斯卡.王尔德用其隽永篇章和不朽精神浇灌过的土地上,似乎绚烂地开放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同性文化之花。在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道路上,这个国度总是以一种低调平稳却惊世骇俗的方式走在时代前列,斗争是艰苦卓绝的,不过在今天看来,祖辈们的在天之灵应得以告慰,同性恋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甚至似乎成为精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元素。
同性恋伴侣们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中,既表现出痛苦的挣扎、认知的迷茫、无奈的屈从,也表现出置世俗目光于不顾、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这种艺术张力和对人性及现实的剖析使其成为文学、影视作品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成为了英国文化中深沉的一瞥。
历史上,英国作为一个受宗教势力影响巨大的国家,对同性恋是仇视和禁止的。长久以来,即使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待同性恋的法律也最为严苛。英国法律一直将其视为一种「违反人的天性的罪行」。
英王亨利八世于1533年制定对鸡奸罪判处死刑的法律,后世相关法律多援引此项。1553年玛利亚、1562年伊丽莎白纷纷沿用,至1828年,新通过的法令仍然对同性恋处以极刑。直到1861年之后,在国会陆续将200种死罪罪名减少到4种的大形势下,鸡奸罪才从死刑改为监禁(十年到无期不等,仍然严厉)。这种状况直到1954年著名的「沃芬顿报告」提出才有所改善,而成年人之间彼此同意的同性恋行为则到1967年才得以非罪化。
与之相比,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虽然也反对同性恋,但相对宽松。1725年,法国人对同性恋的观念已改变了许多。拿破仑法典对同性恋的惩罚措施作了相当程度的放宽。到1806年,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即使不是司空见惯,至少是被容忍的。到20世纪初,德皇威廉二世时,德国同性恋人数很多,尽管德国当时关于同性恋的立法十分严厉,但只在涉及诱惑少年和引起公众舆论时才适用,而且只对无名百姓才适用。
然而,严厉的打压之下,同性恋群体是依然存在的。19世纪下半叶,尽管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不道德和不体面的事情,但男妓充斥伦敦,英国上流社会的男子寄宿学校中也盛行同性恋。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中不乏后来才为人们所知道的同性恋者。王尔德和图灵这样广为人知的案例更体现出同性恋人士的压抑和痛苦。越是压迫越是反抗,当禁锢多年的枷锁终于被解开,是不是欢呼声就会格外响呢?
一方面,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保守的英国法律曾经长期打击同性恋;另一方面,一旦藩篱打破,人文主义、启蒙思想以及自由化精神的熏陶,又使这个有着天赋人权传统精神的国家在保障同性伴侣民事伴侣权、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方面动作迅速,领先于全球大多数国家。
2005年,英国法律开始允许同性情侣缔结民事伴侣关系。2013年7月,同性伴侣婚姻法通过,2014年3月29日,这项法律正式生效。此外,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兴起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成为为同性恋群体强烈发声、法律进程迅速的代表国家之一,是不奇怪的。
其实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中,丹麦、冰岛这些国家要领先英国很多年。但他们中没有一个拥有英国这样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国家实力的最好体现就是文化输出能力,那些制作精良的英剧、活跃在好莱坞和全球荧幕上的众多知名英国演员们,骨子里带着当代英国人对同性之爱的宽容气息,把他们传播向全世界,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更容易受到重视,这个国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世界人民眼中的「腐国」。
近几年越来越多英国名人在各种场合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也取得了大多数人的祝福,我认为这与一个人的努力有着巨大关系。他就是SirIan McKellen—伊恩·麦克莱恩爵士。他年轻时在剑桥大学的圣-凯瑟琳学院(Saint Catherine's College)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他一生获得了英国戏剧界多项嘉奖和国际大奖,其中包括最显赫的劳伦斯-奥立佛最佳演员奖,被称为继奥立佛之后最出色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牛津大学当代戏剧学教授。1979年,获得英帝国司令勋章C.B.E.1988年,他在BBC电视台一个讨论节目中毅然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公开了自己是同性恋。这么多年,他一直在为争取同性恋权益工作,1991年,为了表彰麦凯伦对英国戏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
说起出柜的名人,Elton Johns,Stephen Fry,简直是数不胜数。我不禁为他们的勇敢点赞,是他们的努力和呼吁,才让英国的同性恋们在自己的国家里有了生存空间,有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让英国成为永远的先进开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