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翻吧”栏目篇介绍“空巢青年”的文章将这类人称为“empty-nest”youths。这个由“空巢老人”移植过来的译法看似贴切,实则建立在对empty nest这一表达的片面理解上,结果就是“empty-nest” youths这一说法到了海外很可能水土不服。
谷歌搜索empty nest,排在第一页的结果除了一部美国同名情景喜剧,几乎都是empty nest syndrome,比如:
在Psychology Today网站,对于empty nest syndrome有如下定义:
国外有没有“空巢老人”对应的说法呢?在谷歌搜索empty nest elders,并没有找到权威来源用法。对应的说法只有empty nester,比如《纽约时报》网站的这篇文章:
可见,西方社会中,“空巢”概念主要指“空巢综合征”,即一种孩子长大离家后,父母经历的伤感情绪。在国内,“空巢老人”的使用率更高——百度搜索“空巢综合征”找到相关结果92100,搜索“空巢老人”找到结果2040000个。
这一现象导致英文empty nest与中文“空巢”的差别:前者在其定义中已限定特指父母,其变化形式empty nester也是离家后的父母,而中文因“空巢老人”的广泛使用,其中的“空巢”已卸去了“父母”的含义,变为形容孩子离开后的家庭。基于这种变化,才会把“空巢”泛化为孤独的居所,才会将独居青年称为“空巢青年”。
empty-nest youth将特指父母感受的empty-nest与年轻人放在一起让人感到奇怪:如果是说空巢家庭父母年纪轻,还是youth的话,他们的孩子怎么可能已经成年了呢?另一种可能的解读是这些youths是造成父母空巢的孩子,但这些孩子离开父母可能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不一定独居。
综上,empty nest在英语里已与“父母”捆绑,到了中国后,“空巢”的使用更加自由,但这种自由不能直接译回没有松绑的英文。考虑到“空巢青年”大多指是主动选择独居并且单身的年轻人,这类人或许可称为live-alone youths。
(中国翻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