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 一份关于翻译的政协提案

两会(two sessions)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结束了,各路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条提案引起了语言翻译圈小伙伴的关注,那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建议:公开发表的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要逐步做到外文同步发布。

前天政府工作报告出来之后,最先发布英文版的居然是 WSJ,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这让国内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情何以堪。如果这个建议能被采纳,国家或相关机构能组织这么一个翻译队伍进行这项工作,快速且有准备有组织进行同步的翻译工作,不但能够彰显文化自信,还能够向外输出中国价值观。对翻译工作的人士而言,又多了一个彰显自我价值的途径了。

不光如此,先前已有此类情况发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文版本发表后,没有同步发布外文版,但是世界各地各界人士非常关注中国,不断有人寻找外文版。结果由牛津大学一位中国问题研究员翻译并公布,于是世界各地参考的就是该研究员的译本。

还有 2016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2016年5月,素有法国第三议会称呼的法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委员会的外事委员会主任咨询是否有“十三五规划“的法文版,并解释说他们正在讨论法国政府提出的新工业政策草案,需要参看中国的发展规划,以寻找合作机会。但是“十三五规划”外文版在2016年年底才翻译出版。

再比如: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建党95周年的讲话发布后,中国人需要外文版对外介绍,外国人需要阅读外文版,但是谁也找不到全文翻译的外文版。

世界对中国发展非常关注,我们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但很多重要的文献由其他机构和个人来翻译,相当于把对外宣传的话语权让了出去,这是非常不利的。

下面就来看看这则两会/政协提案情况。

提案:关于实施党政重要文献外文同步发布的建议

提案人:黄友义

全国两会 | 一份关于翻译的政协提案

黄友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有充分理由来组织翻译,那谁来主导中国重要文献的翻译出版呢?

按照国际翻译界公认的常规,由于语言翻译的特点,职业翻译应该把外语翻译成母语,而把一国文字翻译成外文应该是外国人的工作。但是中译外的情况是,没有数量足够的中文好的外国译者能帮助中国完成这个任务。完全交给外国人,不仅时间上没有保证,质量上更有问题。比如深改决定中“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这句话,由于外国译者不了解中国国情,给翻译成“要建设更大规模的部委”,而文件里减少职能重叠、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意荡然无存了。

虽然这项工作有困难,但是做到中国重要文献外文同步发布也并非无法实现黄友义的建议是必须提前翻译。等中文发布前一两天突击翻译难以保证质量,不利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立。特别是中国的重要观点、中国因素、中国方案,要让翻译人员有足够的理解和切磋时间。

所以,黄友义建议设立一个重要文献外文同步发布的国家级长效机制,依靠国家的力量和资源实现同步发布的目标。可以考虑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领导,从外交部、新华社、外文局、编译局等单位选拔高级翻译人员组成一个翻译人才库,形成一支高水平的 “快速反应队伍”,提供必要条件,让他们尽早介入,快速突击,达到及时准确地对外解说中国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想多说几句,这个提案一旦被采纳,鉴于高层的引导作用,还会从高层形成这么一个风气或习惯,让各级国家机关、组织机构和有志于海外发展的各种企业、品牌、科技文化产品和IP,都会更加注重对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适时中译外的翻译工作量估计会爆发式的增长(单就各级政府、机构和组织的网站内容就多得不得了,更不用说各种有助于出海的新产品,频繁更新的网络小说、自媒体内容以及大部头的文献书籍等等),这些对翻译而言都是新数据、新资料,在机器还未完全习得学习之前,有能力的译者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