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益紧张的欧亚局势给美国带来了严重挑战。绝大多数美国人反对法西斯及其军事领导人控制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政权,但他们又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这一局势的发展。
美国人不想再次卷入另一场世界大战,他们要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国会议员在国际事务上保持中立。然而,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行动,最终将迫使美国人在要民主,还是要和平之间做出选择。
美国中立政策面临的第一次挑战发生在1935年10月。当时,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罗斯福总统根本不想中立。他对助手说,“意大利正在轰炸埃塞俄比亚,这是一场战争。”
他强烈批评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下令禁止向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输送武器,并要求美国人不要向意大利出售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罗斯福阻止向意大利出售石油和其他物资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但白宫的这一努力在国际联盟对意大利采取经济制裁方面则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后不到两年,西班牙发生内战。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法西斯试图推翻马德里的民主政府。一些美国人前往西班牙,加入西班牙民主政府军,对抗佛朗哥,但罗斯福和美国国会一致同意,美国官方仍然对西班牙的冲突保持中立。
这样做,罗斯福无疑是满足了美国人希望保持中立避免战争的愿望。但就他个人而言,他对欧洲局势深感忧虑。在他给美国驻法大使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感到,欧洲局势已经到了你我这辈子最黑暗的地步。”
美国中立政策遇到的另一大挑战来自亚洲。1937年7月,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一个月时间里,日本就攻占了当时的北平和天津。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中国的国民党部队,许多美国人对日本侵华感到气愤,但罗斯福和他领导的美国政府再次拒绝对日本侵略采取有力行动。
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的海军力量薄弱,无法阻止日本在数千英里之外的侵略行动。而且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国会,都不想首先破坏美国的中立政策。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与朋友私下交谈时说,他非常清楚希特勒以及其他法西斯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威胁。
他认为,如果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民主都受到威胁的话,那美国就不可能永远保持中立。但是罗斯福并没有把这些威胁告诉美国人,相反的,他按照大多数美国人的意愿,让美国继续中立。美国民意强烈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卷入外部冲突。
1937,罗斯福发表了一个重要演说,呼吁世界上所有保持中立的国家都要保护自己免受法西斯的侵犯。但许多美国人担心罗斯福是要组建一个新联盟,他们反对他的努力。当时一项民间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愿意改变美国的中立政策,赋予罗斯福更多采取行动的权力。
同一年,日本飞机在中国的长江上炸沉了一艘美国舰艇,但是没有几个美国人愿意为此卷入战争。他们接受了日本人的道歉,原因很简单,美国人就是不想打仗。大多数美国人打心眼里觉得,中立才是美国最大的希望所在。
在众多支持中立政策的美国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来自北达科他州的参议员杰拉德.奈伊。1937年,他告诉《纽约时报》说,他并不反对政府采取行动保卫世界和平,但这一行动绝不能将美国人跟“另一场死亡之旅联系在一起”。他还说:“我非常担心,在这个疯狂领导人的追随者越来越多的世界里,我们会再次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充当警察,维持世界秩序。”
二战前,美国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然而局势的发展使美国不得不改变选择。1936年,希特勒入侵莱因兰,两年后,又入侵奥地利,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希特勒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领土要求。
英国首相张伯伦担心,如果不让希特勒获得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他就可能会在整个欧洲发动战争。1938年9月,张伯伦前往慕尼黑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与德国领导人举行会谈,结果,英国同意了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张伯伦回到英国伦敦后,向国人表示“和平来临了。”
张伯伦说:“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协议现已达成,在我看来,这只是为整个欧洲谋求和平所需要签署的更大协议的前奏。今天早晨,我又跟德国总理希特勒会谈,这份文件上有我们两人的名字。你们中有些人已经知道上面的内容了,但我还是想读一读。
张伯伦读道:我们,德国总理与英国首相,今天举行了进一步会谈,我们一致同意,对于英德两国,对于整个欧洲来说,英德关系是最重要的。我们昨天晚上签署了这份协议,还有英德海军协议,这是我们两国永不交战的愿望的象征。”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张伯伦慕尼黑协定的第一反应是石头落地。但随后,美国民众的意见出现了改变。美国人看到,希特勒的德国现在已经控制了中欧,而日本在亚洲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张伯伦的软弱只能显示,独裁者通过侵略和恐吓可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权力。
1938年末,罗斯福就法西斯的威胁向美国人民发出警告说:“如果哪个国家将战争威胁做为国家政策的话,那么就没有和平可言。”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如果一个国家刻意把战争威胁做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话,那么就没有和平可言;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让世界上无数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并以此做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话,那就没有和平可言;如果恭顺的百姓不能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由信奉上帝的话,那么就没有和平可言;如果经济资源不是用来社会和经济的重建,而是用来进行军备竞赛的话,那么就没有和平可言。”
罗斯福和大多数美国人继续希望美国能置身于国际冲突之外,但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战争可能来临,并开始为各种可能的敌对行为做准备。慕尼黑协定出现后,罗斯福要求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他请求英法两国向美国购买武器,以增加美国企业生产武器的经验。
在罗斯福的推动下,南北美洲签署协议,联合一起共同对抗法西斯,以维护和平与安全。最后,罗斯福还试图让国会改变中立法案。作为总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权力,对抗法西斯的侵略,并帮助英国、法国、中国和其他友好国家。然而,国会继续反对罗斯福努力推动的这些变化。
然而1939年初发生的一些事件表明,战争即将到来。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又占领了立陶宛。佛朗哥军队控制了西班牙,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而希特勒又开始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8月,德国和苏联对外宣布,他们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一周后,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
德国入侵波兰,和战争的爆发,给美国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几乎所有美国人都支持欧洲民主国家反对来自希特勒、墨索里尼和其他法西斯的侵略;但另一方面,美国人又打心眼里不愿意卷入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战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持有各种政治信仰的美国人不得不严肃考虑这一问题,这段时间是美国再次卷入可怕的世界冲突前的最后一段和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