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国史话 | 联邦党人1814年的反战大会

美国和英国1814年12月同意停战。谈判双方圣诞节前夜在比利时的根特签署了和平协议。然而,和平的喜讯几个星期后才传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在这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发生了两件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

其中之一就是新奥尔良战役。和平协议签字的时候,英国军队正在发起进攻。美军指挥官安德鲁.杰克逊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他打个了完全没有必要的大胜仗,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

另外一件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是新英格兰地区的联邦党人在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召开了一次反战大会。会议从12月中旬一直持续到次年的1月初。与会代表主要来自麻萨诸塞、罗德岛和康涅狄克州,还有几个来自新罕布什尔和佛蒙特。

参加这次大会的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反对跟英国开战。联邦党人控制下的州政府拒绝让本州士兵服从联邦政府的调遣,联邦党人的银行也拒绝向联邦政府贷款。战争初期,新英格兰各州的很多商人继续跟英国做生意。新英格兰各州的这些做法引起了美国其他地方的强烈不满,联邦党里的极端份子因此提出,新英格兰各州应该脱离联邦。

有人担心,在哈特福德大会上会有人提议,让新英格兰地区自立门户。在战争期间提出分裂,无疑会对美国的前途构成严峻挑战。在哈特福德开会的联邦党人不光是反战,还要筹备一次修宪大会。他们希望修改宪法,保护新英格兰各州的利益。这些州因为西部新州的出现而感到了威胁。

西部地区新出现的州会削弱新英格兰地区的势力。以蒂莫西.皮克林为首的联邦党极端份子相信,英国肯定会攻下新奥尔良。这样一来,英国就会控制密西西比河,阻断美国西部各州把商品运往市场的水路。

皮克林曾经写道:“如果英国成功占领新奥尔良,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失败的理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联邦就已经一分为二了,在下届国会里,不会有任何来自西部地区的国会代表。”

并非所有人都象皮克林那么极端,参加大会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温和派,他们不希望分裂国家,只想捍卫新英格兰各州的利益。这些联邦党里的温和派控制了秘密会议的局面,防止了极端提议的出现。

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也要感谢新英格兰地区共和党人的势力。没错,这些州的政府确实掌握在联邦党人手中,但是他们只占很小的优势。如果联邦党人试图分裂的话,肯定会发生暴力冲突。

联邦党领袖1月5号在哈特福德发表公开声明,对战争和麦迪逊总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他们同时表示,没有理由退出联邦政府,因为新英格兰的问题完全是由战争和共和党政府造成的。

联邦党人提出了一系列修宪内容:他们要求减少南部奴隶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要求新州加入联邦,需要至少三分之二国会议员的批准;还希望减少联邦政府干预贸易的权力。

除此之外,联邦党人提出,希望将总统任期限制在四年以内,只有在美国本土出生的男性才能担任公职。与会代表推举三位联邦党人,把上述要求送到首都华盛顿去,交给麦迪逊。谁知道,他们抵达华盛顿的时候,停战的消息已经传来了。

这三个人见到麦迪逊总统后,只聊了一些不关痛痒的琐事,根本没有谈到新英格兰地区联邦党人的要求。

英美签署的和平协议让联邦党人很没面子。联邦党领袖一直谴责这场战争,认为英国人不可能被打败,很多联邦党人跟英国人通商,甚至有些人反过去帮助英国,还威胁说要分裂联邦。战争没有结束前,联邦党人有不少支持者,但是战争结束后,这些支持者一下子都不见了。联邦党没过多久也不复存在,甚至是在新英格兰地区。

国会参议院迅速批准了和平协议。1815年2月17号,麦迪逊总统正式宣布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先后持续了两年八个月,美军伤亡和被俘人数多达三万,但是这场战争也团结了美国人民。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加勒廷参加了在比利时的和谈。

加勒比廷解释说:“这场战争重新燃起了独立战争中形成的,后来日渐消失的爱国情感。如今,人民的骄傲和政见有了更实在的寄托。他们变得更美国化了,感情和行动都更象一个国家。”

1815年7月4号,美国举国欢庆独立建国39周年。“星条旗”一曲的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发表了讲话。他说:“同胞们,我们要看管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自由的火焰。如果自由之火熄灭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黑暗会给其他国家笼罩上一层阴影,如果自由之火持续燃烧,整个地球都会感受到光明和喜悦。”

1812年英美战争打响的那一年,麦迪逊当选连任。四年后的1816年大选年,麦迪逊决定秉承前总统华盛顿和杰斐逊开创的最多只干八年的传统,全身而退。国会共和党参、众两院议员3月15号开会,推选共和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有意参加总统竞选的三个共和党人是:当时的国务卿詹姆斯.门罗;前参议员和战争部长威廉.克劳福德,以及纽约州长丹尼尔.汤普金斯。结果,门罗得到了65张支持票,克劳福德54张。共和党人最后推举门罗和汤普金斯为共和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联邦党人没有开会推选候选人,但是新英格兰地区三个州的选举人保证,会把票投给纽约的联邦党人鲁弗斯.金。18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一共有19个州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