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翻译怎么炼成的 记者揭秘高级翻译的一天

早读、晚修、读报、背词、啃论文

两会期间,高翻张蕾因“任性”一词蹿红,再次吸引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一行业和群体之上。高翻留给大众的印象是:陪伴领导左右,出席重要场合,颜值高(长得漂亮),打扮时尚,反应敏锐……

事实上,高翻们不经一番苦练,无法登上镁光灯聚焦的前台。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外事部门,为你揭秘外事高翻怎炼成。

外事部门的高翻,由于是公务员,平常主要精力投放于处理机关业务,只有约1/3时间用于从事翻译专业。而近年,广州城市外交工作十分活跃,为了提升高翻团队的整体实力,广州外办效仿外交部设立翻译室,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设立翻译室的地方外办。而外事高翻们只能以早读、午练、晚修的零碎时间,加紧专业修炼。

高翻故事:大型会议是对个人素质的全面考验

“新闻报道时常聚焦在高翻翻译的某个词,又或者高翻的样貌、打扮等,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似乎有点失焦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以下简称广州外办)礼宾处副处长闵敏如是说。她2001年进入广州市外办工作,是该办高翻团队的元老之一。

闵敏认为,任何一次需要高翻的大型会议或者高层会面,对高翻的个人素质都是一次全面考验。“穿衣打扮、反应谈吐等,只能作为加分项,不应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因为在这背后,我们要做大量的准备和训练。”

从业14年,闵敏参加过不计其数的国际会议和高层会见。在2008年时,因为承担了科威特石化项目的翻译和调研工作,短短一年间,她几乎成了石化专家。

“每一项任务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的。”就像冲击每一场外语考试,词汇是根基。接到石化项目之后,闵敏首先搜集词汇表,每天接触的都是“二氧化苯”“苯”等专业词汇。“发现一个攒一个,记在本子上。”该项目持续1年多,接近尾声时,她攒了近万个专业词汇。

“外事高翻不仅仅是精通语言,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应对现场的各种情形。”广州外办主任刘保春是广州外办早期的高翻之一,他回忆称,曾接待一个来自伊朗的水产品养殖考察团,该团成员只懂得波斯语,只配有一名英语翻译,“必须经过二次传译,如此多重翻译,对翻译的要求更高。”刘保春表示,这种多重翻译的现象一直存在于高翻工作中,而遇到类似情境,除了冷静,更要求精准,“如果不精准,再次翻译时,就会发生误解”。

而这个考察团之所以令他印象深刻,因为还存在着词汇和文化方面的考验。“要准备大量的水产专业词汇,都是平时少用的词汇。而且,考察团来自穆斯林国家,有他们的信仰和独特的饮食习惯,都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

“讲述我这个经验,其实是想让大家知道,外事高翻在工作中的考验,不是语言这个单一关口,而是全方位的,包括知识储备、为人处事等等。”刘保春说。

高翻选拔:历经三轮筛选 个别语种竞争更激烈

据悉,广州外办的外语高翻团队,在国内外事部门属于“高配”,共有41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研究生学历20人,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泰语、越南语、阿拉伯语等10种。

具备什么条件经过何种考核才能当外事高翻?记者了解到,外事部门的高翻们都须经过三关筛选,一个岗位竞争至少淘汰数百人。

除通过公务员考试外,外事高翻们须经历三场口译、笔译筛选考试。据该办西班牙语高翻周健回忆,他2006年报考时,有数百人争夺这一岗位,“考试非常严格,而且专门外聘了专家作考官。” 他说,由于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西班牙语翻译,考核他的三位外聘考官分别来自全国友协、广东省外办及广东的一所高校。“一轮轮筛选,对于心理就是一次试炼,而临场发挥,考官的要求都很高。”据了解,泰语、越南语等语种的高翻招聘,情况相似,但竞争更激烈。

即使顺利通过筛选,进入外事高翻行列,真正站到领导身边、参与会见或重要会议翻译,还须经过1~2年的培训磨合。“最开始时人才紧缺,招进来就用,现在人手较充足,就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广州外办负责人称。

记者体验:外事高翻的一天

日前,为更好地配合广州开展城市外交工作,广州外办效仿外交部,开设翻译室,着重提升外事高翻团队实力。广州外办翻译室也是全国地方外办的唯一一个。记者在翻译室负责人的带领下,体验了外事高翻的一天。

早上7:45

早读45分钟练口译

“我们先到先练吧!”这天早上7时45分,广州外办的小型会议室里,大屏幕上放着BBC新闻,周健、郑会蓉、张觅来到之后,开始对着大屏幕练习口译。

张觅介绍称,“有点像小学生的早读,每天4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了。”早读时间主要围绕外媒报道展开口译练习和常规谈谈。

这天早读,新闻中出现埃博拉疫情,因为早前广州也出现过登革热疫情,几位高翻就针对疫情播报展开研讨,从口译新闻,到用外语介绍防治疫情常识,再扩展到其他常见疫情惯用表述等。

除了承担翻译工作,广州外办的高翻们还要负责日常业务。“每天抓点时间练习,用进废退。”日韩双语翻译郑慧荣称,除非出访,都会主动参加早读。

中午12:00

“游”词库“背”报纸

午休时间,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么去散步,要么睡个午觉。广州外办的高翻们却再一次坐到了电脑前,或者举起了报纸。

“这就是修炼基本功呀!”闵敏说,集合众人之力形成的外事资讯库里,各个语种都形成了自己的词汇表,最近的高频词经过整理也会及时更新上来,还有垃圾分类、水处理、外币交易等政务常用专题库,也在不断更新。“这比过去凭一人之力整理,好出百倍了,一定要好好利用。”

至于看报纸,闵敏说,“我们和普通读者读报不同,我们几乎是要‘背’下来。”由于报纸报道的新政策、新数据等,都是权威发布,在外事场合,随时都要运用上,如果平时不积累,临场拿不出,“不单单会怯场,还可能砸了场子。”

晚上6:30

搜论文和“啃”专业词汇

“平常下班之后,看电视、听广播,还要上图书馆搜论文。”张觅称,由于广州外办的高翻,除了翻译,还有承担大量公务工作,很多时候,要用业余时间来增进专业,下班之后,看电视、听广播,并不为了娱乐,而是专门去听、去看、去搜集对象国的信息,她解释,“我们所说的对象国,有时针对我们学习的语种,有时候针对公务对应的国家。”近期,张觅在负责垃圾分类的翻译项目,于是,她大量的业余时间花在了搜索中外论文,整理专业词汇和常识之上。

而记者采访这天,恰好是广州外办每半月一次的翻译研讨会。20多位高翻就最近工作中出现的高频词进行了梳理和研讨,再有专门人员整理出来,收入到外事资讯库中。

专家点评:外事高翻产出率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詹成

今年“两会”的现场翻译又走红,实一点也不意外。每次公众在关注这些译员的时候,都冠以“美女翻译”、“总理高翻”等,对其身份和颜值的重视超过了口译本身。

从张璐到张蕾,近年来不断有此类译员走红,首先是因为她们的气质才学加专业素养,契合了对“才女”具有天然偏好的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

其次,大众传播的繁荣,让大家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些口译工作的场合,但对这个职业又不甚了解,自然对身处台前的译员更加好奇。

因其专业性,口译工作显得神秘。“外行看热闹”,难免更多关注译员个人,或者一两个不寻常词语的译法。这其实并不是一种赏析和评价口译工作的科学态度。而且,“两会”的口译是特例,不代表口译工作全貌。译员是人不是神,现场产出必定有局限性,卡壳和出错在所难免,不可被当作“官方译法”。

培养一名具备“两会”口译水平的译员,非常不容易。学员本身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还需科学的系统训练。因此,即使这些年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会议口译方向或课程,高水平译员的产出率仍然非常低。目前行业内并不缺少能做口译的人,但胜任高级别国际会议口译的专业人才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