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rotherFive@新浪微博
距离上面写的东西已经过去快十天,实在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希望大家能够原谅。
作为一个从事于翻译行业和翻译教学的工作者,其实有很多话想说,但是说多了,所有人会觉得啰嗦,所以,只能用这样三篇的文章来解释自己心中的苦闷。
第一篇对翻译教学提出了质疑,第二篇对翻译教学提出了继承,而这一篇才是本文的核心——革命的创新。
根据我在培训行业和高校行业的一点点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心得,和朱大学士《英文系怎么办》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他提出的是学英语的问题,而且从中说出了从大一到大四的各种学习模式以及推荐用书。
但是从翻译行业的实际特点来看,若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可能还是不够的,因为当今社会懂文学、懂语言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只需要少数就够了。所以在翻译教与学的模式中,实践与练习将成为主题,而如何练将成为本篇文章的重要内容,而且笔译和口译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第一、笔译学习的练习与修养。
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上大学第一天起你就要知道,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而且是对语言要求极高的工种,所以,高考语文都没学好,那么就不好说了。
说翻译是涉及到两门语言的一门学科,这一点都不为过。从笔译的角度而言,一定要从经典著作下手,在本科的前一两年多看多读经典原著,这些原著将帮助你了解中英文两种语言,我将在后面列表呈现这些著作。精读这门课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有多么的重要,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若能在大一大二两年专攻语言本身,那么到大三大四语言的提高对于翻译的学习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精读的学习,我一直秉承paraphrase和summary的传统。这两件事做不好,上课尽是扯些文化和背景,要么放几部电影,那么这课本身的价值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市面上《现代大学英语》一至六册,包括张汉熙的《高级英语》都是提高英语本身功力的佳作,每一本书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都必须要in depth地分析和强记。单词和句型的使用不光是识记,更重要的是使用,可能有些单词永远只停留在知道什么意思,而不是使用的层面上。
只有在一二年级老师让学生做好了这些功课,或是学生自己做好了功课才有可能在三四年级从事于专业的英语学习。至于《新概念英语》之类的书籍,则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读物。
除了在一二年级需要有精读扎实自身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明白泛读的必要性,因为广泛的阅读,让单词和句型,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背景交织在一起才能有total immersion的学习氛围。
记得冷战时代,苏联在西伯利亚建过美国城,里面所有的街道都是按美国人的方式来建的,里面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全是英语,这确实为KGB培养了不少人才。最近的美剧The Americans正是讲述了两个在美国潜伏的KGB的生活。若我们的教与学也能提高到这样的水准上来,那么学科本身的建设将大大提高。
泛读作为英语读写系统的重要补充工具,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从Time、Newsweek、Reader's Digest等等入手,三四年级可以从The Economist入手,至于网络上流传英语专业学生读懂The Economist不容易的谣言,我想是这是基础读物吧,连这也读不懂,四年你是不是白学了?
作为支撑笔译的精读和泛读之外,更重要的是写作能力的提高,除了专业四八级的要求,托福和GRE的写作是更能提高英语逻辑思维的两个考试,当然除了背模板为了提高分数之外。文科学生普遍的问题是没有逻辑,这一点在西方国家非常吃亏。现在文科的研究在英美也是讲究逻辑严密,其实写作的提高便是逻辑思维的提高,而这种逻辑思维是需要训练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教师的作用在其中就凸显了。当然,我们大部分的教师没有逻辑思维,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不知道怎么糊弄完的。有老师好好讲的,你就好好听;没有好好讲的,可以参阅英美国家的相关逻辑学丛书,写作方面我比较推崇最近几年外研社引进的《美国大学英语写作》一书。
在一二年级若能将语言基础打好,那么三四年级的学习可能就会更加专业一些。特别是在笔译方面,若能有相关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逐人分配,那么就会好很多,也就是所谓的“个人导师制”,而且这个翻译的导师最好能有相当的翻译经验,其实从社会上来请这些人也未尝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翻译本身就是实践,所以在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之前更需要有专业的翻译来指导。
三年级是非常重要的转型年,决定了你今后未来的走向,是去研究生,还是去国外,还是去工作,这将是重要的一年。所以,若真的选择了翻译,那么这一年将是读书的一年,读翻译方面的著作。我经常说,学笔译,先看书,再实践,看哪些书,主要是翻译实践学科中,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与规律。任何学科都有规律,违反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有多少学生想成为翻译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环节的缺陷:没有看过前人总结的东西,这些都是精髓,这些书我也将在后面的附录中列出。
到了四年级就是大展拳脚的日子,拿起非文学的作品,把前三年沉淀的知识全面地使用在一篇文本当中,让中英文两者之间能相互交融。非常必要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这一年中必修课是西方文化的经典书目,我在后面也列出了一些。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我刚才提到的“导师”,学翻译需要练习和实践,但是纠正起来却是一件难事。六十年代北外搞过高年级帮助低年级学生的形式,说起来很多人是师徒的关系,其实大家也都只差几岁,但是就是这样的传统才能让教与学相互促进。
作为普通学校的学生,能找到一个研究生相互帮助,或是找到一位老师为你修改译文,这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十分重要。而且,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笔译活动中,一定要以非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欣赏为主。若能这样的过程持续两到三年,能在研究生阶段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到了毕业时,极为功利地把人事部笔译二三级全部拿下,找工作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二、口译学习的练习和修养。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陆从事口译的工作者是笔译工作者的三倍,文学笔译大约是非文学笔译的十分之一左右,其实这其中根深蒂固的原因的是“钱”。口译明显比笔译挣的多,非文学也明显比文学挣的多,所以学口译的人趋之若鹜,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学的时候都被忽悠了,以为只要是个学英语的都能当同传,都能去外交部或是欧盟口译司。
现实一点吧,北外高翻学院一年培养六十个口译(所谓“同声传译专业”),最后能做同传的不超过五个,一小时挣六千的梦想瞬间灰飞烟灭。榜样的力量就是让你在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上不停地徘徊。
要想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口译译员,不是幻想天天跟着领导后面当跟班的,而是要不停地练。再说一句废话,怎么学外语的都想当跟班的,怎么就不想站在前面当发话的,给人拎个包还出来显摆啥,领导不说话,你还该敢放个屁?所以要树立站在前面的意识。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刚刚才走入社会确实需要这个来谋生,记住“翻译只是经历,不是事业”,你见过80岁的老同传?我只见过80岁的老中医。
刚才的全面开场把不少人打回了冷宫,因为要想学好,首先要脚踏实地,先冷静冷静再好好学。同理可得,学口译也需要相同的语言功底,除了精读、泛读和写作读写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听说方面的提高,所以听力的提高是口译学习的根本,没有好的听力,啥啥听不懂,也就不存在口译了。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口译和笔译的本质性区别在于,笔译是需要读书的,而且需要读大量的书,为了以后而积淀,但是口译可能要花九成的精力在练习上。根据现在比较成熟的口译训练体系来看,“五步训练法”是比较适合本科和研究生使用的。
本科口译专业在经历了一二年的基础学习后,在三四年级重点开设高级听力、听译、视译和基础口译比较合适,实际上也就是将五步训练法溶于课程体系中,辅之以听力材料,那么提高能力指日可待。所谓五步听力法就是:“裸听——听写——视译——笔译——口译”的五步练习方法,其中重要的是“听写”的环节。
近几年以来看到过无数批判“听写”的呼声,但是我想说至少我是这么锻炼出来了,而且听写非常讲究,不能从难的材料开始,需要从易到难,遵循的顺序可以是VOA Special——VOA Standard——CNN——BBC,从美音开始逐渐向英音过渡,这样可能会容易一些,从慢速向快速过渡。我在前面说过,没有在你脑海中印过的声音,你永远也不知道是怎么发出的,所以只有从基本的发音开始才能把听力提高。
听力提高了这是第一步,然后对于不同题材和文体的把握就更加重要,和笔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你遇到的客户一般不会是外交部的,所以看那些高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或是十八大报告真的不好用。专业对口非常重要。
我又要提到刚才笔译的教学,就是需要有专业的分类,特别是对本科生来说,社会分工的细化才是正道,而不是搞大而全。很多学生说我想搞经济,我想搞政治的,这都是扯淡,这些专业的翻译用不上咱们。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只接四类活:桥梁、化妆品、中医和船舶,影视剧翻译那是我的爱好,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从开始走这条路,你就要有一个意识,刚开始可是什么活都干,也可以给翻译公司干,但是干了五六年只能盯着几个行业,甚至我知道的是盯着一个行业干,最好是你喜欢的行业,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为什么那么多外行都可以干翻译,而咱们学英语的最后都废了,原因很明显,就是别人有专业,而学英语的,甚至是学翻译的,连一个专业名词也不会,等你再补的时候,别人已经开始挣钱了。
所谓“革命的创新”,可能会引来无数的骂声,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从翻译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功利,就是要挣钱。有人说这学术怎么办,事业还怎么传承,唉!还是先想着生存吧,只有让这些学英语的孩子和学翻译的孩子有条活路,然后从里面拔出一些愿意传承的人,这个行业才能多出几个张培基、杨宪益、许渊冲。
所以,就创新而言,我个人提出五点看法:
第一、英语专业或是翻译专业应该多和考试这种功利的东西挂钩,以考代练。口笔译的学生以上海中高级口译、人事部翻译考试或是北外开考的翻译考试为基本目标,在四年的学习中通过初级或中级翻译考试,有证在手,找工作也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经常说,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考一次GRE人生不完整,因为GRE作为英语国家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逻辑思维的全面考察是从根本上从西方思维出发的,所以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西方思维中成长有一定的好处。这一点是我在培训机构多年来的一点小小看法。
第二、能力的提高不是从看书上能根本解决的。翻译是具体的实践性行业,光看书,不动手,迟早的结果就是死在书本上,input与output的关系不言而喻。特别是口译行业,没有几千小时的反复锤炼,没有五步听力法把你折磨到疯癫,你怎么就能听懂了。不论是听力课还是口译课,老师听懂是因为老师有答案,而你是靠这个来生存的,所以提高动手能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是学翻译的人的根本之道。
第三、学翻译需要有一位好师傅。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没有人领进门确实问题就很大了。看马祖毅先生的《中国翻译史》中提到,玄奘当年在长安设讲坛,外有四大弟子,弟子的外面还有弟子,团团围坐,玄奘居中而坐,提出问题之后,大家纷纷解答,这样的师承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英语系或是翻译系若能在高年级,或是在研究生阶段就能“个人导师制”,那么哪怕导师把自己的一点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也是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传统不能丢,老祖宗的玩意儿是好东西。
第四、需要引入社会培养的机制。现在的社会翻译机构和翻译公司很多,美国对于医学翻译、法律翻译和社区服务翻译的需求有不少,大陆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若能把专业翻译公司的译员或是技术翻译人员引进到大学,和大学生的就业本身相联系,那么翻译行业的出路指日可待。若要能再能在某些专业学科中设立英语或翻译专业,那么会更好。多年前,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过科技英语,他们所学的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全部是英文教材,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法律英语专业,若把这些专业扩大,并和翻译相结合,那么翻译培养也能有更好的方式。
最后,翻译学生本身专业化的选择。一个译员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在出道积累经验的同时,着重需要培养方向感,不能有什么干什么,要有选择的进入某些领域。在做翻译活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接触感兴趣的行业,把某个行业知识学好,才能把翻译实践做的更加扎实。我认识一些老译员,至少是三十五六岁的,大部分已经转行,从事于翻译这个行业的人,最后的出路一般是要么开翻译公司,要么从事于管理(这占大多数),要么从事培训业,要么多读书留高校教师搞研究(这占少数),真正在六七十岁还活跃在翻译第一线的,一定是家里有钱。从事于文学翻译的,这些人是玩,不是搞翻译。所以记住,咱们这些穷逼二代出来的,挣点钱,岁数大了,有了合适的行业和事业做点别的,这不是长久之计。
结语
从第一篇算起到这篇大约都有一万多字,洋洋洒洒,其实没什么正经玩意,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最重要的想表达的是对现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不满和自己的一点看法,也十分感谢能耐心看到这里,最后送给大家的是比较功利的书单,我没有朱大学士的深度,所以可能更加会让大家看一些比较适合于提高能力的书。
大一大二打基础:
- 精读:北外编《现代大学英语》和张汉熙编《高级英语》逐字逐句弄懂,做paraphrase,做summary。
- 泛读:Time、Newsweek、Washington Post等简单读物,每天阅读3000字左右。
- 听力:精听:Step by Step、Listen to This 做dictation。
- 泛听:VOA Special(大一)、VOA Standard(大二),每天不少于1小时。
- 语音:《简明英语语音》北外朱鑫茂编
- 词汇:《词汇的奥秘》蒋争编、《英语词汇学》武汉大学张维友编
- 语法:《英语语法手册》薄冰 (不要把语法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 写作:《美国大学英语写作》外研社、《英语写作手册》外研社
大三进阶翻译专业(特别是笔译专业):
- 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陆殿扬,《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上下册)。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年版。
- 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申雨平,《实用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 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王恩冕、李正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李长拴,《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姜桂华,《中式英语之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研社。
-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何善芬等,《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曾蕙兰,《进出口实用英语》,外文出版社。《汉英中华文化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1949-1983)。《翻译通讯》编辑部。
-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by Eugene A. Nid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中文语法:
-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 王力:《中国古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 高名凯:《汉语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语法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
翻译史:
-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方文华:《中国翻译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
大四中西方文化的积淀: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 柏拉图:《理想国》,候皓元、程岚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读》,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 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格劳思修:《战争与国际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洛克:《政府论》,刘晓根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 卢梭:《爱弥尔》,冯国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 康德:《永久和评论》,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答普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 罗素:《西方哲学史》,张作成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 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