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 翻译学里的那些“音译词”探析

起初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翻译课上的一个小笑话。当时有一题涉及到“shirt”这个词,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把它翻成了“T恤”,或许是因为冬天来得太突然了,我们还怀念夏天吧。但这就让我对“T恤”这个词产生了兴趣,它不同于大多数词,半中文半英文式的模样还真是很个性呢。还有一点很特别的是,翻译前后,音很相似。下面我就这些有趣的音译词的给出了一些我的发现。

一、T-shirt

其实,T恤是它的音译名,但为什么非是“T”呢?而不是其他字母,不仅仅因为它展开像一个“T”字,更因为谐音“tea”。早在17世纪,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码头上,那里专门卸茶叶的工人穿的都是短袖衣,这种上衣因而得名“Tea shirt”,所以今天的T恤原形是Tea 恤。

其实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叫法,我整理了一下,比如重庆叫“帕帕尔三”,安徽人叫“褂头子”,河北人叫“汗袒”等等,有些地方的叫法还自带萌属性的,比如佛山的“短袖鸡”,广州本地叫“tee仔”,真是萌萌哒,不禁感叹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二、Wall Street

对,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华尔街”,可是为什么它不叫“墙街”?坐落于纽约曼哈顿区的这条街,原先是荷兰殖民者入侵后大量屠杀印第安人,后为防御他们的威胁报复而在此修筑的围。1664年,英荷争夺殖民地之战,荷兰人惨败,被迫退出殖民地,英国人入主后,便将此地改名为“纽约”,拆墙修街,“华尔街”(Wall Street)由此得名。

翻译研究 | 翻译学里的那些“音译词”探析

这是为什么它叫“wall”,但为什么又叫“华尔”?其实从我的角度理解,翻译要符合原文意识,也要符合文化气息,直接译成“墙街”,谐音“抢窃”,多不好听,而且也略显晦涩。有如“New York”叫“纽约”而不叫“新乡”,“Flushing”叫“法拉盛”而不叫“下水道”,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humor

第一位将“humor”翻译为“幽默”的,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就是林语堂先生,人称“幽默大师”。但是当时许多文化名人对此是持有异议的,翻译家李青崖主张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却含“光说不做”的含义;语言学家陈望道拟将其译成“油滑”又觉不够确切,且有轻浮之嫌;后来又有语言学家唐栩侯将其译作“谐穆”,认为“一谐一穆”构成整体。

其实各家说法各有千秋,但林语堂的“幽默”最为世人接受又沿用至今,究其原因,一方面,“幽默”本身就属音译,与“humor”最为读音相似;另一方面,所谓幽默,林先生自己也说过“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确实,大家之风采我们不得不佩服。

最后,关于以上音译词的翻译,我总结为两点,一点为拓宽,一点为归纳。

拓宽这一块,我发现了音译词与翻译借词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所谓翻译借词,它是一种特殊的借词,其中每个语素都是从另一种语言中的语素对等地翻译过来的,通俗来讲,只要4个字,即“一一对应”。就拿我们的英译中来说吧,“wall”对应“华尔”,“street”对应“街”。再者,英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almighty就是照字面上从拉丁语的“ominpotens”翻译来的,即“al-omin(全),mighty-potens(能)”。像拥有这样完美对照的词呢,在语言学上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仿造词”,是不是感觉天下学术是一家,学习的融汇贯通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哦!

归纳这一块,我总结了以下一些音译规则:1. 举“T-shirt”为例,“T恤”实则为“中英半半”式的混血词,并且运用了联想的原则,与其“T”字形外观不谋而合。2. “Wall Street”,译作“华尔街”,则是“半音半意”式的词语。它运用了“音义结合”的原则,以“Wall”音译为“华尔”而“Street”保留“街”的意思。3. “Humor”属于一个妥妥的外来词,“约定俗成”式的词语,使用“统一译名”的原则。这样的固定好的文化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如soda(苏打水),logic(逻辑)等等。

总的来说,音译词可以很好地在传达意义的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原语言的异国情调,丰富本族语言的发展,做到语言的兼收并蓄。但在开放式语言环境的今天,用词需谨慎,以避免滥用音译词语可能导致的语言表达的平庸化。

(语言生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