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 “天时地利人和”英语怎么说?

“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来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概念时,需要特别注意 “地利”。通过孟子原文,不难发现“地利”不仅是地理位置和条件有利,还包括“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的内容。因此,可以将“地利”中的“地”可理解为物质世界中除了“天时”以外的一切条件。仅仅将“地利”译为geographical advantage缩小了原文的范畴,同时也间接降低了“人和”的价值。“地利”或可译为material advantages on the ground。

“天时”与“人和”比较好翻译,处理为favorable weather和public support即可。

实际使用时,“天时地利人和” 指代的内容常发生引申,比如下文:

沈向洋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描述中国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天时上,中国已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出台了指向明确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还将人工智能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沈向洋表示,中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这“才有了今天人工智能的中国机遇”,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利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助力。

地利上,沈向洋认为,中国拥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可用数据规模和用户数量,这两点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全球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规模优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都超过了欧洲人口总量。

人和上,中国具有庞大的人才优势。沈向洋举例说,微软在中国就拥有40多万开发者,其中超过10万人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开发。他强调,很多国内的IT企业及初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作为,中国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专访:“天时地利人和”让中国最具创新活力——访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沈向洋

在这段话中,“天时”和气候没有关系,说的是背景、时机。这时,“天时”或可译为momentum,即“趋势”。文中的“地利”其实就是自身优势,可译为internal advantages。最后的“人和”将的是talent,可概括为human factor。

“天时地利人和”还常用在体育比赛的语境下。在《天时地利人和 战斗民族要再创俄罗斯足球新纪录》一文中,俄罗斯队伤病球员复出被归为“天时”,主场比赛算作“地利”,球迷支持被归为“人和”。这里的“天时”也是一种时机上的契合,即伤病正好在开赛前恢复。与上一个例子不同的是,这个“天时”不是趋势,不能译为momentum,而可译为good timing,即世界杯举行的时间刚刚好。“地利”可具体译为home advantage,即主场优势。最后的“人和”可以译为supportive fans,但好像有些平淡。为了突出球迷的热情,或可以将其译为diehard fans。

像绝大多数表达一样,“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固定译法。翻译时要注意把握这三要素各自所指的具体内容,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本质含义进行发散,找到合适译法。

(中国翻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