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好奇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是怎么学会英语的,也就是说他是如何在无人教授的情况下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呢。这个想想起来很神奇,但是事实可能并非那么简单,下面就简单谈一谈。
一、中英两国最初的正式交往,需要通过第三种语言作为中介
马戛尔尼使团呈上的国书,由英文原本、拉丁文副本和中文副本组成。我们现在只知道使团有两位翻译,都是来自那不勒斯中国学院(1732年由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创立)的中国神甫,这两位神甫“都不懂英文,所有文书需先译成拉丁文,再由他们转译成中文”。在此之前,就有跟随传教士前往欧洲的中国人,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了解不多,假设他们在欧洲学习了英语,也应该是通过拉丁语的中介。
二、中英之间的商业交流,在十九世纪之前,都不是通过标准英语来进行的。
现有文献显示,当时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中英混杂的语言,叫做“广州英语”或者“别琴英语”,后者显然是 Pidgin English 的音译。这种将本民族语言与英语等欧洲语言混杂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区域。
美国人 William Hunter 在《广州番鬼录》里指出:
(广州英语)在英国人出现在广州很久之前已有它的根源。这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混合来证明,后者的来源可能是由那些最初经过印度的西方来客传来的。英国人在一百多年以后才到来,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词汇逐渐被吸收进去,增加到使葡萄牙语消失,葡语便只限在他们的殖民地澳门使用。后来英国最终成了最主要的贸易者,这种语言便成了著名的“广东英语”。
Hunter 的叙述,将这种语言的起源跟澳门葡语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设想,最初的英国商人和水手,也许正是操着不太流利的葡语,跟说着同样蹩脚的澳门葡语(据说从里斯本刚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几乎听不懂这种葡语)的广州商人打交道的。(当然更通常的是,依赖会将澳门葡语的葡萄牙人或中国人居中翻译。)
马士在《东印度公司对话贸易编年史》中,也确认了这种说法。据他认为,“1637年,第一次来中国的英国人,除了通过一位只懂中葡语言的通事,就无法与中国人打交道……从 1715 年起,中国商人本身学会了一种古怪方言,即广东英语,此后变成中国贸易的通用语。”
综上,第一个学英语的人,是先学会了葡萄牙语或者拉丁语,再学会英语的。尽管对于这种仅限于商业领域的,也基本不考虑语法的语言,是否应该算作英文,我深表怀疑。不过之后第一个正式学习英语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必然也是以某种第三方语言为基础的。
对于同时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外国人,直接教授中国人英语的这种可能,虽然存在,但我并不抱有多少信心。十九世纪之前,即使某位传教士会说英语,也几乎没有什么理由,非得教中国人说英语。同时,1723年禁教之后,向西方人教授汉语或者来广州的西方人教授西文,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所以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学习,最初只可能是一种私底下的趋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