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像这种《我是…》或《X神》的电影,英文名基本走直译路线。比如《我不是潘金莲》英文名:I Am Not Madame Bovary,《食神》英文名:The God of Cookery。《我不是药神》的英文名应该是:I Am Not the God of Medicine。
不过片方采用了意译,翻译成 Dying to Survive。“dying”译为垂死,“survive”指幸存。这个译名可以将“向死而生”的含义展示出来。
一开始,徐峥饰演的印度神油店小老板是垂死的。面对经济,他的印度神油店铺临近倒闭;面对律师,妻离子散的结局近在眼前。与此同时,白血病病友是垂死的。天价格列宁正版药 4 万一瓶,远在印度的同疗效格列宁仿制药却仅 2000 元却无从获取。
就这样,向死而生的人相遇,为了以各自的方式活下去,“违法”创业团队运作了起来。而此时,每一个电影中的人物,无非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死。另外,以 Dying to Survive 为名的书籍和歌曲有很多,也比较容易被国际友人理解。毕竟,文化的输出在如今的世界太重要。
看看外媒眼中的《我不是药神》。
外媒的评价
“hit”一词作名词时可以表示风行一时的歌曲啊,电影啊等作品。
另一篇外媒报道的标题是:
“pre-release”可以译为正式播放前,有点像我们说的“点映” test screening, preview screening,公映的话就是public screening。
点映一般是发行方不确定电影效果,而在正式公映之前组织的小范围测试播放。
“buzz”译为喧闹,一个小词渲染出了影片的高口碑高热度。可以用这个词表示热闹的氛围,比如我们说一个地方很热闹,there is a buzz about the place.
还有大家都有说有笑的,好不热闹:the buzz of conversation and laughter.
这部电影有多火?其中一篇报道利用场景描述来渲染:
注意上图中,第二句用了一个倒装:“So great has been the buzz around Dying to Survive, ..., that many young Beijingers left work early to ...”这是so后接形容词或副词位于句首时引起的倒装。如果调整成正常语序就是:But the buzz has been so great that...many ...反响太好,以致于如何如何。
“dark comedy”是黑色喜剧,也叫black comedy。所谓“dark comedy”就是用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现实的荒诞。
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正如报道中所说:interspersing the heart-rending plight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the elements of humour。intersperse A with B 在A中穿插着B,比如在历史场景中穿插一点现代元素,intersperse the historical scenes with modern elements。
“heart-rending”译为令人心碎的,“plight”是困境,绝境。
这部电影的现实批判性较强。“大力批判”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The film doesn't pull its punches in ...
"pull punches" 表示在批评时故意用词温和有所保留,"not pull punches" 就是严厉批判。"punch" 原意是“重击”,表示某事物受到巨大影响,遭到重创,也可以用"feel the punch" 。
还有一篇报道提到了这部电影最发人深省的一句台词:
他有什么错?他想活命有错吗?
What is his crime? He was just struggling to survive!
可以说是本年度灵魂拷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