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个视频,据说是在杭州的一场演讲大会上,主办方为一名国外讲者,安排了一名十分“业余”的译员,具体有多“业余”?大家可以看下这个视频,自己感受……
演讲者背景介绍:Ansgar Halbfas 安建华(德),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现场建筑师、谷歌开发者大会全球黑客马拉松获胜者、霍博学院联合创始人。2008年以来,安建华开始致力于把德国的先进教育理念PBL教学体系引进亚洲。未来的温度演讲大会上分享了他的跨界成长经历以及他对未来教育的前沿思考。
这是现场负责翻译的哥们:
放飞自我的站姿,不符场合的装束,再加上豪无技巧可言的译出语……这些都让人很难,将其与职业译员联系到一块。
不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正式的活动,在译员的安排上,竟是这样的“不拘一格”……有人评论说,这位“业余译员”应该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中平时英语还不错的,所以才“有幸”被临时安排去做翻译……
是不是这个原因,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知道确实有很多外行人会认为英语好就可以做翻译,但真的是这样子吗?
其实英语好,只是做翻译的其中一个前提。要做好口译,除了语言的基本功外,还有很多因素需要注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做好口译工作,都要注意哪些东西吧。
做好口译工作的六点注意事项 口译和笔译虽然同属翻译工作,但两者各有特点。其理论、技巧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口译最大特点是当场见效。它对措辞很少有时间进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下又是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书。译员要善于在短促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住两种语言反复转换。无论是一次谈话,还是一次谈判或讲课,译员能否以清晰流畅语言把交谈者思想准确无误地转述过去,是谈话和谈判或讲课能否顺利进行关键。那么,怎样做好口译工作呢?这里,我想就自己在口译实践中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事前要有准备
接受口译任务后,一定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当然,时间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准备。首先要对翻译内容有所了解。
比如,有一次承担口译,接是玻璃液机械搅拌器引进项目出国考察。出国之前,我找了两份相关外国专利文献,认真地看了其中几段,并试着用法语复述其主要内容。这样,对搅拌器以及相关玻璃熔窑方面知识和词汇就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再者,就是找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对项目情况熟悉了,翻译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我们承担口译,有时候是以讲课方式进行技术交流。遇有这种情况,应对讲课人所要讲课题,最好连听众情况都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临场慌乱。
要重视和外宾第一次见面、安排日程等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不涉及很深技术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也看作以后正式翻译一种准备。首先,你可以通过这种初次见面了解并逐渐适应外宾语音、语调。搞翻译人都知道,外国人语音、语调也是五花八门。这就需要口译人员不仅能够听懂标准外语,而且要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怪腔怪调、不规范外语。
再者,通过初步接触,也能对谈判或讲课内容有一些了解(在事前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案头准备情况下,这种了解尤为重要)。更为重要是,这种初步接触可以消除你临场紧张感,为下一步正式场合翻译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还有一种准备方式,效果很好。这就是和讲话人共同准备,商定讲话纲要。这实际上等于先打了一个草稿。有这样一些场合可以这样做:谈判时中方要提问题;宴会或其它比较正式场合可以预先准备讲话内容,如祝酒辞等。
口译任务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讲话人事先准备了讲稿,照稿宣读,而译员对这份讲稿事前又毫无准备这实际上是在用口译方式做笔译工作。真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当然也不能回避,只能靠其平时功力,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应付。
二、翻译时兼做编辑
"翻译时兼做编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译员在听清并理解了讲话人话后,要能够判断出哪些是他真正要讲话,哪些是没用、重复罗嗦废话,从而对其进行编辑处理。
那么,这样做是否有悖于翻译忠实原则呢?否。因为,口语自有口语特点。讲话人在即席发言时,脑子里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但是具体表达和选词造句却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就是说,口语不可能像书面语那样严谨,其中必然有一些重复、罗嗦废话。甚至有讲话人本来就不善言辞,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完整、不知所云话。
这种情况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这时,译员就要善于综合,要在不遗漏讲话基本内容前提下,敢于删掉那些废话,使译出话条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忠于讲话人精神实质。否则一味追求逐字逐句照译,反而会给人零乱、不忠感觉。
至于哪些话要译出,哪些话要删除,这要靠译员各方面综合知识水平去判断。绝不能以编辑为由对讲话人话大打折扣,伤筋动骨。这不仅仅是翻译水平问题,而且也是翻译职业道德问题。翻译中适当进行编辑为的是更好地传达讲话人的精神实质,而不是为了偷工减料或回避难点。
三、翻译时要记要点
记要点,是记讲话人的讲话要点而不是原讲话的句式和单词。由于口语工作的特点,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及时传达讲话人的意思,所以,要求译员在听懂原话的内容后立即忘掉原话的词汇和句式,用规范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不能立即忘掉原话的单词和句式,就容易造成译出的语言或者是汉语式的外语,或者是洋味的汉语,使听者感到别扭,影响交流。这里所讲的记要点可以是脑记也可以是笔记。有的翻译人员喜欢在翻译时用笔速记,试图把所讲的内容全部记下来,以为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我认为这样反而会妨碍记忆的速度和表达的准确,因为这样中间多了一道手续,等于把注意力分散了。
当然,当一连出现好几个数字或人名地名时,由于中外文数字表达方式不同和英文名字难记的特点,翻译起来感到费力,所以借助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记不可少,但不宜太多。
四、翻译时要树立信心
不论什么场合,都要相信自己的翻译能力。如果没有信心,翻译过程中遇到几句听不明白的话,就会更加慌乱,越慌则越译不好。听不懂时,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凭感觉乱发挥。多问两次并不丢人,千万不能以为多问了显得水平低、丢面子,因而当问不问,造成错误。
有时在翻译时漏译了几句,在译下面一段时因为上下文的关系又想起来了,这时可以直接补进去,而不必专门向听众说明。这种情况,很多译员可能都遇到过,特别是在外宾讲得兴奋、一口气讲很长时,或者是由于翻译时间长,译员脑力疲劳时容易发生这种情况。此时加以说明,反而容易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影响听众的情绪,当然也就影响了翻译的整体效果。
五、译员要有广博知识面
在口译工作中,或者与外宾交谈中,涉及面是非常之广,有时是我们事先无法预料。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翻译以外知识学习。比如科技翻译的译员一般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只有专业知识和翻译知识是不够的,都说翻译是“杂家”,这话千真万确。翻译人员对百科知识不需要很精很深,但是要博、要杂。
六、注意礼仪是对译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有时遇到外国人会提出一些政治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如台湾问题等,这是译员不能回避的。我们应当坚持正义立场,正面宣传,多作解释,甚至有理有据进行反驳,但决不可辱骂或讥讽对方。
此外口译人员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出外考察和访问时,外国政要接见中国代表团的讲话,而这种讲话往往是单向的,很难指望讲话人会按翻译要求停顿,尤其是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会口惹悬河,滔滔不绝,结果听众不知所云,翻译无能为力。因为外宾不懂得翻译的难处,也没有讲话停顿的习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译员要尽可能预先向讲话人提示。
万一讲话人总是忘记停顿,译员也不宜过多插话要求停顿而表现出不安或不满,这样会有失礼貌,打断讲话人思路,尤其是对年长者或政府要人更要谨慎。
口译工作是一种艰苦而细致的劳动,不但要求译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翻译技巧,同时要求译员有较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上述几点探索,只是本人多年翻译工作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尚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教。
希望有越来越多人明白,做翻译,真不是英语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