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含义的变化体现在严格规范、甚至一些落后的礼仪与宏大神秘的仪式被日常生活中平凡但同样具有文化价值的礼貌行为取代。除一些特殊场合外,我们已经很少见到rituals and ceremonies。当我们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时候,更多地是说中国人崇尚礼节,在待人接物上都有体现中华文化的规范与守则。
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果将礼仪之邦译为a country that values rituals and ceremonies的话,就没有抓住这个表达的实质,而是被它的字面意思限制,造成的误解是中国人经常进行典礼和仪式。具有传统色彩的典礼和仪式诚然并没有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完全消失,但它们的普遍程度和重要性与封建帝王时期相比已经大打折扣。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很多仪式和典礼,比如庙会上进行的那些传统祭祀活动,只能体现过去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虔诚与敬畏,并不能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现在人口中的“礼仪”更多指的是个人行为,是孔融让梨,不是祭天祈福,是etiquette,而非对具有神秘甚至宗教色彩的rituals and ceremony。

《剑桥词典》对etiquette定义。
(礼仪之邦)